首页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西宁村头这场招聘会到底好在哪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9:27:00    

本报讯(记者 张永黎 王唯)7月15日,西宁市大通县桦林乡的日头刚上来,乡政府大院里就热闹开了。红色的横幅拉在拱门上,“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精准服务乡村振兴”几个字老远就能看见。省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带着一沓沓岗位表和政策册子,早早支起了桌子,村民们揣着身份证、攥着简历,不一会儿就把桌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场藏在祁连山东麓的招聘会,到底好在哪儿?

“同志,我学的旅游管理,想找个职校老师的活儿,你看我行不?”大学生马学莲挤到桌前,声音有点紧张。工作人员拿起她的简历,指着上面的“新世纪职业技术学校”“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说:“你在中职校实习过,这是好事,简历里多写写具体干了啥。这些学校常招老师,下次报名一定试试。”马学莲边听边点头,刚才还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了:“这下心里有数了,知道该往哪使劲了,谢谢你们啊!”——这“好”,好在懂需求、给办法,让迷茫的人心里亮堂。

桌子那头,省人才交流中心就业部部长张弢正忙着给大伙儿递《就业政策指南》。“这可不是来摆个摊就走,我们是真把岗位送到了村里。”她擦了把汗,说起了群众口中的“就业服务直通车”。“省上的好岗位、新消息,就像有人专门跑腿,直接送到乡里头,比村里大喇叭喊得还及时!”——这“好”,好在不打折扣,把政策暖意直接送到跟前。

人群边上,省总工会驻阿家沟村的第一书记简成贵,看着这热闹劲儿,咧着嘴笑了。为了这场招聘会,他前前后后忙了快一个月,对接单位、找场地、搬桌子,跑了不知多少趟。“以前乡亲们找活儿,就像摸黑走路,现在好了,灯亮了,道也清了。”——这“好”,好在有人把乡亲的事当成自家事,跑得勤、盯得紧。

这事儿能成,不是碰运气。

省上的人是真上心。他们把全市甚至全省的好岗位都筛了一遍,哪个厂子缺人、哪个单位招人,都弄得明明白白,通过专门的群往乡里发。急着用人的岗位、新出来的机会,都是头一批送来的,就怕乡亲们错过了。就像这次招聘会,好多岗位都是头天晚上刚更新的,连西宁一家酒店招厨师,都写着“管吃住,一个月能休息四天”。

村里的干部也没闲着。更重要的是,省里、乡里、村里拧成了一股绳。省上给资源、给政策,帮着联系靠谱的厂子;乡里的工作队就像中转站,把信息理顺了再往下传,把乡亲们的想法往上报;村里的干部就盯着自家的人,谁家适合啥岗位、报名需要啥手续,都帮着张罗。就说这场招聘会,从开始想到最后办成,三级的人跑了多少趟、打了多少电话,数都数不清,就为了让岗位真能到乡亲们跟前。

这场招聘会最终达成就业意向10人,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青海,像桦林乡这样的偏远乡镇有120多个,“就业服务直通车”正在成为破解山区信息闭塞的钥匙。而这样的实践,早已在青海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据省人社厅数据,仅省级人力资源市场今年上半年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68场,组织用人单位4200余家次,发布岗位共8万余个,服务求职者超20万人次。其中,3场赴甘肃、山东、宁夏等地的跨省引才招聘,更是带来了1.2万个省外优质岗位,拓宽了求职者的视野和选择空间。

短评:

好!把岗位送到了村里,这场招聘会的“好”,不在排场大,而在离乡亲近;不在岗位多,而在摸得准需求。在信息鸿沟依然存在的乡村,把岗位送到村口,考验的不仅是政策温度,更是治理精度。“就业服务直通车”的实践证明,破解农村就业难题,需要打破“最后一公里”的物理阻隔,更要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的心理距离。当省级资源能精准对接村头需求,当行政力量能转化为乡亲们手里的报名表,这样的民生服务,才能真正在高原上扎下根、开成花。

相关文章:

西宁村头这场招聘会到底好在哪儿?07-21

蟳埔的墙会“说话”?墙绘上新,邀您来打卡07-19

德阳:“红绿灯”督办机制,确保群众反映件件有回音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07-16

夏季胃部胀满、食欲不振怎么办?中成药温中和胃对症调理07-16

46岁董璇官宣再婚,男方曝出为小9岁演员张维伊,曾在6月晒全家福合照,女儿小酒窝站C位07-16

“双碳”职业热起来 岗位需求多集中在能源汽车建筑等行业06-28

中医:冷饮最好在这个时间段吃06-25

2025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各类考生成绩统计表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