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如何培育出适应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成为高校理工学科亟待解答的重要问题之一。
记者近日从五邑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自学院”)获悉,该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完成的《需求导向、学科交叉、产教融合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以大湾区智能装备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采用“新技术+专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新工科课程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据悉,该教学成果已获邑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准备申报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记者注意到,该体系创新采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爬梳产业人才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立新技术领域拓展、内容重构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增强学科交叉能力;让教学与企业科研紧密结合,教学任务因科研内容而定,学生参与研发,实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互补。
瞄准“需求”搭建“目标”
该教学成果完成人之一、机自学院院长李辛沫认为,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保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获取产业人才需求关键信息是关键。

产业需求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机自学院供图
该教学成果主持人、机自学院副院长江励介绍,该教学成果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知识与能力需求信息云平台,快速获取大湾区智能装备行业新业态人才需求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广泛构建产教融合体获取人才需求和培养数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闭环评价。“我们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人才需求的关键信息数据,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例如个人素质方面,形成了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新技术接受能力等不同目标。”
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机自学院与大湾区48家知名智能装备企业建立稳定产教融合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产业工程师。在培养过程中,学院获取大量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情况反馈数据,形成数据闭环。最后对构建的数字化体系进行持续优化改进,形成获得企业认可的培养目标需求。
“新”课程培育“新”人才
在机自学院,记者阅读了学院针对2025级入学新生制定的培训计划,Python语言程序、人工智能等通识课程赫然在列。李辛沫表示,未来的产业变革,是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赋能”传统产业,学科交叉趋势明显。在此情况下,必须将信息技术、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融入课程培养。据悉,早在2018年,五邑大学已筹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并在2019年面向全校授课。

五邑大学学生调试参加竞赛的机器人 机自学院供图
按照相关教学成果,新工科课程体系结构将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按照自然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现代技术拓展课程进行构建;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反向综合设计,实现新技术与专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现代技术拓展课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中,通过反向设计,将课程内容确定为公共模块+专业特色模块。公共模块部分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的描述。特色模块部分结合当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热点,设计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5G通信与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四大技术类模块。每一个模块内,设计一系列与各专业类紧密相关的案例,供给不同专业类的同学学习。比如,对于机械类学生,课程主要选择机器视觉模块内视觉追踪、视觉定位等案例,对于交通类学生则主要选择关联度较高的文本分类、表情识别等案例。

五邑大学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ROBOMASTER机甲大师大赛 机自学院供图
在新工科课程体系的培育下,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五邑大学学生组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ROBOMASTER机甲大师大赛等高水平赛事,并获国家级奖25项,省部级奖85项。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ROBOMASTER机甲大师大赛这一典型的多学科融合的科技竞赛中,五邑大学连续3年击败包括华中科技大学等“985”高校战队进入全国32强,目前在全国340多队伍中排名28名。
“研发”与“教学”并举
今年1月,国内工业智能装备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江门德森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五邑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设立“德森智能装备”教育基金,双方共建德森智能装备产学研合作基地,成立研发实验室,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
校企共建科技研发平台,能发挥科技平台与生俱来的前瞻性优势,给传统人才培养注入“提前量”。记者了解到,2018年来,五邑大学引进征极光兆等6家企业在学校成立研发机构,并与深圳创世纪数控机床、佛山华数机器人等龙头企业联合共建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实验室,通过研发平台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研发。与此同时,机自学院还构建互助式校企教师团队模式,实现科研成果到教学成果的快速转化。
江励介绍,学院创新性设计互助式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并行建设以企业教师主导学校教师参与的技术攻关团队和以学校教师主导企业教师参与的人才培养团队。在互助式校企教师团队中,企业教师主导企业技术研发,学校教师负责根据研发内容制定教学任务和规范,并带领学生实践参与研发。由此将企业研发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互补。据悉,相关团队共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项目47项,并共建12门核心课程。
机自学院还积极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近年来学院毕业生超过50%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校企合作技术研发。从2017年起,不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迅速成为企业的骨干工程师。
文 | 记者 陈卓栋视频 | 学校提供
相关文章:
五邑大学机自学院:搭建新工科培养体系,培育新一代“工程师”07-07
康复大学与海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培育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07-05
厦门出台11条措施助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07-05
决胜之战 阜新之为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