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南方都市报正式启动“2025年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创新力深调研”,在启动仪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产、学、研、资各界的专家和代表围绕“创新驱动·生态赋能——广东生物医药如何打造全球竞争力”的话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谈政策
广东有担当,
创新药械落地仍有痛点待解
达博生物创始人黄文林是由一名肿瘤医学专家转型而来的创新药企业家,深耕基因与细胞治疗领域20余年,他把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政策环境的特点总结为“全链条赋能”和“制度型开放”,对广东将二类医疗器械审评时限压缩50%等审评改革措施赞不绝口,“政策是土壤,企业是根系,达博生物的发展历程印证了政策坚定性与技术耐性的同等重要”。他同时指出,尽管政策设计前瞻,企业产品仍面临落地痛点,如,公立医院临床研究床位配置不足、中试基地稀缺、银行授信保守等,这些问题使得(创新药或管线)临床转化效率低。

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董事长杨琴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制近30年,经历了产品销售额近3年从1亿涨至今年近10亿的过程,目前要解决的是产能不足的问题,在扩产线建设期间,她深切体会到“广东省药监局非常有担当”,相关部门风格务实,在各种审评、前置服务中能够主动沟通、共担风险,给到企业切实的帮助。

盛元医药副总经理姬雨枫分享,其企业从事干眼症诊断、创新药研发十年,已上市若干个创新产品和药品,但在进医院环节遇到了困难,希望政策能全链条帮扶,“半年间,广州只有一家公立医院采购,落地效果不好,这个问题,能不能有专班来帮一下?”

谈资金
创新药投资周期长,
希望政府基金与社会资本同频共振
能得到创投资金的长期支持,这是多数创新药械企业都非常期待的。
“我觉得,政府资金首先在创新药研发上要有支持举措,比如成立全周期的母基金体系,争取与社会资本同频共振。目前生物医药早期资金往往靠民间资本,但民间资本的耐心是不够的,”中弘毅达董事长、金达资本首席合伙人曾金贤从事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工作多年,他深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周期长,这决定了投资者需要很大的耐心来陪伴企业成长。

“‘十年十亿’,创新药研发是有这样一个规律”,高特佳投资业务合伙人于庆贞成功投资过若干创新药械。他也坦承,创新药投资周期很长,与基金存续期“3+2”不匹配。目前虽逐步延长至“5+2年”,但仍难以充分匹配创新药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他呼吁要引入“长期资本”,尤其是具有国资背景的基金与市场化资金一起,用“7+2”或“9+2”等长期资本模式,来更好地服务生物医药产业。

何助力生物医药企业跨越创新“死亡谷”的征程? 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乐贝林在会上分享,投资机构除提供关键资金外,系统性赋能与坚定信念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市场虽现“春暖花开”,但基于对周期特性的深刻认知,我们呼吁更多理解行业长周期特性的“创建型资本”入场,同时期待市场化政策持续引导资源注入。

谈转化
“高质量成果太少,
刀磨好了,但山中无柴”
中科生命医疗公司创始人王立东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生物医药行业工作多年,他感觉到,科研成果转化最大的痛点是“高质量成果太少,刀磨好了,但山中无柴”,他坦言,现有的科研成果供应量大,但多是科研体系中要求的文章、专利,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他建议对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在科研立项的源头上就要考虑到成果转化问题,另外建立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做好的成果转化前的风险控制,同时也考虑让更多的企业可以公平参与到科研经费的竞争中去”。

“不仅要探索‘从0到1’,也要实现‘从1到99’,这个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过程,非常难,并不是一瞬间就能实现。”广州国家实验室徐强是负责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的研究员,其课题组成员杨雪婷分享,我们不仅仅要解决科研的问题,还要解决民生问题、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从制作一台高端医疗设备,到把它标准化、纳入到生产制造环节,的确面临很大的现实压力和来自市场的“拷打”。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秘书长、南方医科大学黄文华教授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度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特征,其发展离不开“医”(医疗临床)、“教”(教育培养)、“研”(科学研究)的协同。他建议,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联盟及产业集群,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包括利益共享、评价激励、产权保护、投资融资等机制,并推进国际合作和区域的联动。

谈转型
中国创新药“出海”成功,
为生物医药产业蹚出BD交易新路
香雪生命科学是国内TCR-T细胞免疫治疗的头部企业,该公司总裁助理&高级科学家战凯分享了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的经验和观察,他给出数据:今年前7个月,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BD交易中,出让方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占了40%。“这一比例,在4年前大概只有4%-5%。”他认为这组数据说明,中国创新药已经被国际资本所关注,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价权已从无至有,而且正从弱至强。
他认为,这也意味着,生物医药产业的退出路径不再只有IPO一条,BD交易也成为一条很好的出路。对药企来说,要做成大额的BD交易,他认为有三个重点:抓住跨国大药企在意的风口、把药品做扎实、要做平台企业并保持可持续发展。

民建广州市委人口医药卫生专委会副主任、瘦吧科技创始人黄祥泓,方舟健客政府事务负责人曹少丽都谈到了AI对互联网医疗和生物医药产业带来的变革,AI带来了效率、精准和协同,但AI医疗相关企业仍面临着数据孤岛、协同生态等方面的挑战。


作为广东传统药企转型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代表之一,一品红药业集团凭借一款在研1类痛风创新药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该公司行政副总裁王媛分享,在当前全球医药产业加速变革的环境之下,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创新研发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该公司去年的研发投入已占到营收的22.4%,而广东持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效推动了传统药企的转型升级。

策划:李阳
统筹:尹来 王道斌 游曼妮 黄海珊
执行:王诗琪 伍月明 叶可可 麦毓轩 刘哲 谢泽桦 宋耕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伍月明 李文 王诗琪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冯宙锋
摄像:蔡文茵 罗雪纯
设计:张许君
相关文章:
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缺什么?怎么补?产、学、研、资专家共研讨08-09
新政来了!北京楼市将发生哪些变化?08-09
中经评论:金融活水润泽 中国制造向新08-09
两家深圳企业,打响一场“世界级商战”08-08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理旧事 办新证 南漳盘活5万平方米“问题厂房”07-27
海南自贸港封关,时间定了!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