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海康威视(002415.SZ)的印象还停留在“安防茅”,全球第一大安防企业,殊不知拉着它往前奔跑的马车,早已不只是传统安防。
2018年,海康威视重组业务,以公安、交通、司法等事业部为基础组建公共服务事业群(PBG),以金融、能源、楼宇、文教卫为基础组建企事业事业群(EBG),以渠道经销管理团队为基础组建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
从安防,再到针对数字化转型的应用需求,基于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帮助千行百业提质、降本、增效。一家行业龙头,就此摆脱路径依赖,在数智化浪潮中转型,立在了智能物联的潮头。海康威视的故事,也是中国当下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的缩影。
身处企业投资决策极为谨慎和务实的时代,海康威视副总裁、EBG解决方案总裁李亚亚对南方周末表示,要让用户真正愿意投资、购买,必须得帮助他们解决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朴素且直击要害,“你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产生价值?”
3万种产品的进化论
算算时间,李亚亚加入海康威视已经满15年了,2009年入门时还是一个不懂摄像机的程序员,现任海康威视副总裁、EBG解决方案总裁。
2001年,海康威视以安防起家,彼时,中国的数字视频监控还处于萌芽阶段。2002年,海康威视便发布板卡、DVR(硬盘刻录机)等产品,将H.264算法引入视频监控领域,后又不断迭代技术,推出摄像机产品,不仅搭上了行业技术换代的列车,还通过提高产品性能赢得市场。
2010年A股上市后,海康威视持续稳步前进,2011年跃居全球视频监控市占率第一位(据市场研究公司IHS排名)。自2016年至今,它一直稳居a&s(《安全&自动化》)“全球安防50强榜单”榜首。当外界对其的印象还停留在“安防茅”时,它早已开始布局数字化转型的新赛道。

海康威视位于杭州的总部大楼
李亚亚见证了这一过程,并投身其中。他入职后,最早在海康威视的金融行业事业部写联网软件代码,接着做金库、自助银行等业务场景的产品研发,然后转向解决方案。2018年金融、能源、楼宇、文教卫等事业部一起组建成为EBG之后,他们的业务也转向了千行百业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基于安防业务的领先优势和技术积累,海康威视从中生长出场景数字化的业务能力,成为进入企业数字化业务领域的抓手,通过提供以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本提效,实现以AIoT为核心的智能化产业升级。
李亚亚对南方周末坦言,物联感知、人工智能(AI)、大数据这三大底层技术的积累,让海康的业务得以从安防拓展到场景数字化,并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2018年,海康威视EBG营收101.64亿元,到2024年营收176.51亿元。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成为EBG这些年增长的核心动能。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但每一家企业因其所处行业、发展阶段、经营模式、业务特征等等要素的千差万别,数字化转型需求实际上呈现出用户个性化和高度碎片化的特征。如何应对?
海康威视给出的答案是,在3万多种软硬件产品上,继续生长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场景数字化新产品。这些产品同时也是智能算法的载体,以技术和产品的组合,共同指向智能物联。
要提供这么多产品,就意味着海康威视自身要完成小批量、多批次、大规模的智能制造,用数字化、智能化完成离散制造的产线快速切换。李亚亚说,“我们骨子里是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因为要用它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海康威视的转型有两面,一面是自身的数字化,另一面是通过助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来实现自己的转型。
李亚亚记得,自己刚加入海康威视时,公司每年会有几个重量级的产品,近年则是每年一批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很多都来自客户的新需求。

若是走进海康威视AIOT创新馆,对此会有更直观的感知。从视频技术所需的可见光感知开始,步入毫米波感知、红外感知、X光感知、融合光谱感知、声波感知等技术和产品展区,这些数字化产品不仅功能不同于视频监控,产品形态也大相径庭。有的能测物料的高度、体积,有的能检测物质成分,有的能测温,有的可透视电子产品的缺陷,还有的用声波来听工业生产的异常……
海康威视早在2006年就投入AI研究,并在业界率先推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前后端嵌入式产品,2023年发布观澜大模型,开启大模型的规模化落地应用。在复杂环境的目标识别任务中,大模型能实现检出率和检准率大幅提升。例如,视觉大模型在周界防范的应用中实现了误报率降低90% ,毫米波大模型在人检门产品中实现违禁品漏检率降低86%,光纤听诊大模型误报率相对降低72% ,X光大模型在违禁品识别的应用中漏检率下降75% 。
跟着场景走,去解决具体问题
2024年,在海康威视924.86亿元人民币的营收中,鲜有超过10亿元的单品。
海康威视的产品,多是以被集成的方式,通过合作伙伴落地到不同企业的不同应用场景中。特别是在细分领域,尊重合作伙伴的专业,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专业在哪里。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落在产品上,通过数字化产品来帮助企业找到提质、降本、增效的方案,这是所有企业的核心需求。”李亚亚强调,海康威视本质上是一家产品公司,“先有产品,才有解决方案,才能去解决每个具体场景里的实际需求。”
不刻意去追求颠覆式技术,但海康威视会提供很多基于不同技术或是融合了多种技术的创新产品,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李亚亚分享了一个关于皮带的故事。在工业场景下,尤其是能源、煤炭和水泥行业,皮带广泛应用于物料传送环节,其安全稳定运行对生产至关重要。但皮带在复杂的作业环境中容易因磨损而出现故障,“皮带出故障后,可能整个生产线就停下来了,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为了减少事故发生后的高额损失,企业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定期的人工巡检来防微杜渐,但长距离和恶劣环境加大了巡检的难度。
几年前,当煤矿企业找到海康威视,希望用数字化产品解决皮带检测问题时,海康威视的工程师们去到矿山真实的生产环境,体验长达10公里的皮带系统如何巡检。他们从地下穿过去,走到山上,再走下来,看到用户安排师傅频繁地巡检,工作繁重、危险且无法保证不出错。
海康威视给出的最初方案是视觉加AI算法,在关键点位装摄像机,可以把皮带跑偏的问题解决,但对于撕裂的效果没那么好,而且铺设成本太高。为了降本增效,海康威视迭代了第二代解决方案,用成本更低的中红外技术监测摩擦引起的温度异常,但热成像依旧受限于关键点位。结实耐用的机器人巡检如何?因皮带运行环境多尘且脏污,并不适宜机器人作业,该方案也被否决。
多年深耕同一个场景,海康威视研究出了第三代解决方案——光纤听诊技术。该方案将多组光纤探测器沿皮带铺设,采集托辊运行数据,实现长距离多点位监测,以及时识别异常进行预警。它能把皮带传送的核心问题解决,而且成本低、部署方便、适应性强。
光纤听诊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场景应用中也经过了多个版本的迭代。为了增强光纤对外界信号的感知能力,海康又在方案中进行了增敏处理,每隔几米装一个增敏节点,最终实现了信号的精准采集和异常的快速处理。
针对皮带传送监测场景的解决方案,也反过来丰富了海康威视的产品技术篮子,新增的光纤产品线不仅应用到更广泛的工业场景中,也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用于解决多线缆温度监测问题。
跟着场景走,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技术来解决具体问题。如何通过数字化实时测量水泥的生产物料以实现库存平衡,是海康威视面临的又一具体场景。
堆料处于高温状态,而且体积大,通过人工拉尺测量并不现实,激光雷达测量准确,但成本不具备优势,且激光容易受粉尘干扰。海康威视最终通过毫米波体积测量雷达,通过小体积测量方案帮企业解决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需求,为客户提供了精准的物料堆形和体积数据,将其盘库频次从每周人工盘点提高到设备每小时甚至是几分钟的自动盘点,实现了数字化盘库。
在这一合作中,海康威视既提供产品,也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智能物联产品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是打造数字化转型应用方案的支点。海康威视凭借对场景的深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丰富物联产品线。
“吃着碗里的,煮着锅里的,种着地里的”
在新一轮数智化浪潮中,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涌入ToB领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人工智能给海康威视的转型带来巨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挑战。
针对千行百业的生产运行、品质检测、设备监测、安全生产等核心业务场景,海康威视并非所有产品的先行者,总要切入新的产品和品类中来。
以PDA扫码器为例,扫码很常见,如果扫的是钢印,如果码打在玻璃上,如果码上有污渍,如果码上贴了一层膜……遇到这些极端情况, 怎么办?如果你的产品只是普通读码,没有竞争力。作为后来者,海康威视的切入点在哪里?
李亚亚掰着指头说,“我们做了3万多款有型号的产品,不断在这个领域练内功,把最难的骨头啃掉。”
海康威视基于自研专业扫码头和深度学习条码识别算法,推出多款专业 PDA 产品:远距离款 PDA应用于高货架等远距离扫码场景,降低远距离扫码难度;彩色扫码头款PDA应用于驿站场景,在扫码的同时保存彩色图片,提高快递找件效率;体积测量款PDA应用于物流揽件场景,提高揽件时货物体积的测量效率;新材料款PDA应用于腐蚀性场景,抗腐蚀,可长期使用……
这样的产品思路和逻辑,考验的是海康威视的技术洞察和和创新能力,离不开持续而坚定的研发投入。特别是技术研发储备,这可能意味着两三年里看不到产出的研发投入。

海康威视近年研发投入情况/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制图
海康威视的研发投入从2014年的1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8.64亿元,研发人员也从5333人增至28272人,约占全体员工总数的一半。
用海康威视董事长胡扬忠的话说,你不仅要打粮食,还要想着种地。除了短期,你要想中长期的事情。要不然,粮食收完之后地没有种,明年收什么?所以,要“吃着碗里的,煮着锅里的,种着地里的”。
海康威视各个条线、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联动,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区域与产业互动更是常态,即便有一些需求暂时没被注意到,但反复出现的东西早晚大家都会知道的,不会因为哪一个点出了问题而导致整个组织看不到。
李亚亚也经常去到产业一线,“我们天天在关注需求、业务的变化。我们的眼睛可能往用户、往客户看得更多一点,更频繁一点。”李亚亚说。
这些年,海康威视从安防不断进入场景数字化新领域,比如液位测量、科学仪器等。当进入一个新领域,特别是全球前10名还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的领域,这意味着机会,同时也是压力。
“怎么办?就是往前冲!”李亚亚认为,海康威视是一个工程师文化很浓的企业,“未来有很多好玩、有趣、创新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去做。”
李亚亚坦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把抓得着的事情做好。我们用专业的产品帮客户解决真实的需求,一点一点地改变,最终会汇成一个大的改变。”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刘诗君
责编 黄金萍
相关文章:
杭州市区2025年第十四批住宅用地清单 挂牌临平区两宗宅地05-01
广东:推动政府等公共服务机构率先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04-30
太原推出提振消费十大举措04-30
从安防到场景数字化,海康威视如何破局?| 探访新质生产力先锋系列04-30
始祖鸟“盯上”鞋履市场,新任负责人履历不简单,曾在耐克工作超10年04-30
市职业健康保护数字化展示馆启用,为国内首创职业健康保护沉浸式科普教育平台04-30
2025年争取全省消费品以旧换新突破1000亿元丨湖南发布04-30
两市融资余额减少13.41亿元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