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当年的战火焦土已成“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镌刻在沂蒙血脉里的感恩与坚韧,在新时代的脉搏中铿锵跳动。
沂蒙的抗战史,是一部用血肉浇筑的精神史诗。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临沂城内4000名伪军却负隅顽抗。八路军鏖战26昼夜,以坑道爆破、血染城墙的代价终克城池。这场山东大反攻中“最惨烈的攻坚战”,让被日寇蹂躏八年的临沂重归人民怀抱。而支撑这场胜利的,是蒙山沂水间“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战场”的全民抗战图景:山东抗日第一村渊子崖全村老弱妇孺齐上阵,血战1000多名日寇;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革命后代,却因营养不良痛失4个孙儿;无数英烈血染疆场,百万民众同仇敌忾……
沂蒙山区的层叠梯田下,深埋着“党群同心、军民同向”的精神火种。
当硝烟散尽,这份精神在重建家园的战场迸发新生。面对“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贫瘠,厉家寨村民移山填谷,毛泽东亲批“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九间棚村于悬崖峭壁间架电引水,凿出“云端上的奇迹”;1995年,曾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区的临沂率先整体脱贫,将“水乳交融”的信念化为劈开穷困的利刃。
八十年沧桑巨变,沂蒙精神在时代激流中淬炼升华。昔日《沂蒙山小调》吟唱的闭塞山区,崛起为“中国市场名城”与“中国物流之都”;蒙阴这一山区县蜕为“蜜桃之乡”,兰陵代村从负债村变身年收入30亿元的“乡村振兴样板”。当直播电商的镜头对准明清古村落,当钢八连烈士墓前迎来百万研学少年,历史与未来在红色基因的链条上共振。而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沉浸式抗战体验项目,更以“剧本杀”外壳包裹历史内核——年轻游客身着军装冲锋时,触摸的不仅是道具枪械,更是“党群双向奔赴”的精神密码。
以心换心的鱼水深情,是沂蒙大地从百废待兴迈向全面复兴的不竭动力。八十年时空交错中,这条精神纽带始终清晰。当纪念抗战胜利的号角再次响彻华夏,这座用牺牲与感恩、奋斗与创新铸就的精神丰碑,正昭示着和平的珍贵与蕴力——它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而在千万沂蒙儿女接过历史火炬、奔向新时代的脚步里。
来源:今日头条·秀美沂蒙山296
相关文章:
东皋沂评 | 沂蒙精神映照下的和平答卷08-20
凤栖沂蒙启新程 商聚琅琊谱华章——山东民营企业百强助力临沂高质量发展暨第二届临商大会开幕侧记08-20
选择山东 商聚临沂 共赢未来丨聚力赋能,走向蓝海任驰骋08-19
安徽利辛湖商村镇银行党支部赴陈官庄纪念馆开展循迹溯源活动07-28
村超重启|这不仅是一场足球赛,更是榕江走出洪灾的信号07-28
波兰女排队员:我们已准备好对阵中国队07-22
西宁村头这场招聘会到底好在哪儿?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