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二者共生共荣,服务实体经济则是金融的天职。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产品更加丰富,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在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前提下联动衔接更加紧密,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的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我国已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中,贯穿于制造业全流程。金融体系的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制造业能否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影响到产业升级的速度和质量。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已经很大,但资金配置不均衡、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指明了方向。
应当看到,金融体系在不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加大对新型工业化提供债券、股权等融资支持。6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上半年,A股市场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发和可转债的方式为工信领域企业募集资金1488亿元,同比增长51.6%。
以需求牵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意见》对照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从五个方面提出18条针对性支持举措。《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金融支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跃升”。面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内部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形势,通过金融工具精准赋能新型工业化,可以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更多确定性。
“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金融质效,支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提升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灵活性,助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相关部署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助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
“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的内部机制”“加强各类金融工具的联动配合”“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风险协同防控机制”……相关部署通过健全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持续提升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能力,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联动,防止“内卷式”竞争。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地,金融体系将以更高质量、更精准的服务,支撑保障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期待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与产业部门的协作,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用更多金融活水润泽中国制造向新而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缺什么?怎么补?产、学、研、资专家共研讨08-09
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岳阳大豆产业走出振兴路,洞庭湖畔藏着“粮油双收”密码!08-09
中经评论:金融活水润泽 中国制造向新08-09
债券ETF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大关 科创债ETF交投活跃07-24
中信建投:可控核聚变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预计将对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07-23
上半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