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重磅!已走出8名院士!沈阳这所高中为何能成为"院士摇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7:58:00    

在沈阳教育版图上,沈阳市第二中学始终是一个独特而璀璨的存在——她以“大气成就大器”为校训,以“志在江山社稷”为追求,多年来努力探索中学阶段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基础的办学模式,培育出一代代胸怀天下、锐意进取的国之栋梁。

多年来,从“五爱街六号”走出的毕业生们,不仅以个人成就彰显母校育人实力,更通过设立奖教金、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开放企业实践平台、返校开设论坛等方式,为学弟学妹的成长铺路架桥。

这座拥有76年历史的学府,如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又凭借何种魅力,让学子终身眷恋并反哺?要解码其中的奥秘,还要从二中成立之初的历史开始追溯。

筑基:红色基因铸就精神底色

沈阳二中与共和国同龄,创办于1949年3月。建校初衷,便是要承担起为祖国培养更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重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行业去”这句话镌刻在沈阳二中教学楼的院士墙一侧,更是老一辈二中学子的肺腑心声。


制导技术专家、我国反坦克导弹研究领域的先驱者和领军者、曾任红箭-8、红箭-9 等三型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兴治,是沈阳二中1956届校友。去年10月的一天,89岁高龄的他专程赶赴母校,与二中高一到高三3个“兴治班”的120多名学子促膝而谈。“在懵懂的年纪,我们当时不懂什么个人选择,但国家的召唤就是我的选择,哪里艰苦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他向学子们讲述当年的成长感悟,“当我决定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我告诉自己,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我们要做‘红色工程师’。”


76年来,红色基因始终流淌在二中人的血脉中。在沈阳二中校史馆,这抹精神底色得以具象展示。包括8位院士及数以万计的优秀校友在内的二中人,曾经或正在肩负家国使命,在各个领域担当中流砥柱。他们勇于创新、科技报国的热忱,也印证着母校二中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理念。“从二中走向科技最前沿、走向祖国发展最需要之处的我们的学长,挥洒燃烧着白己的青春年华,只因胸中的一颗爱国心。我的心激扬起来,因为我清楚:他们,正是大写的二中精神。”2719班的崔涵宇同学参观后感慨道。


二中坚信,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一要立好“基点”,让资优生在认识自身志趣与优势潜能过程中明晰“大器”的责任所在;二要引好“高度”,强化“大气”人才的信仰支撑。“多年来,学校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通过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和场景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大志向,践行‘大气成就大器’的校训,让‘志在江山社稷,成为国之重器’成为二中学子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沈阳二中党委书记胡玉倩表示。


滋养:完善体系培育时代栋梁

今天的二中学子,无疑比前辈们拥有更优越、更完善的资源和平台。“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独特的智力品质、卓越的领袖气质、执着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研究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胡玉倩书记表示。为此,二中构建起一整套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


学校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在高效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多样化的科技、工程、人文类选修课程,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优势潜能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拥有26间专项教室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实践基地,二中开设了机器人、工业设计、模拟飞行、无人机FPV航拍、华为网络技术、芯片设计、物理经典实验、影视频剪辑等涵盖学生兴趣爱好、专业聚焦国家急需的前沿科学课程。


二中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采取“学术兴趣与志趣培养的导师制计划”,让学生得到专业导师的悉心指导,做“真学术”,练真素养。这种将前沿科技引入中学课堂的创新实践,让二中学子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等累计斩获百余枚金银牌。此外,多名学生获得全国“英才计划”优秀学员称号;23届董骐戬、张家赫作为中学生代表参加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5届闫思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并获大奖;多名学生获全国高中生物理创新竞赛(CYPT)一二等奖,入选国家集训队。


多数情况下,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推动学科学习似乎是两套悖论,但二中却偏要“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将应试能力与综合素养同步推进。在近几年的高考中,600分以上贡献率沈阳市第一名,双一流、985、211大学录取率超过85%,一本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与此同时,二中学子在“全国中学生五大学科联赛”中屡创佳绩,近三年获得数、理、化、生学科省一等奖19人,省二等奖近100人。


引领:师者如光点亮成长之路

1952年的一天,沈阳二中的一堂普普通通的物理课上,专注阐释“以太论”的崔德昌老师并不知道,他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陈创天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会在未来造就出“中国牌”晶体的开拓者。多年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牌”晶体开拓者、沈阳二中1955届毕业生陈创天深情回忆,当年崔老师带来的新奇观点让年轻的他产生了强烈好奇,最终促使他与物理打上了一辈子交道。


2023年,为了纪念辽宁省首批、沈阳二中首位物理特级教师崔德昌百年诞辰,数十位年过花甲甚至是耄耋之年的校友,从五湖四海重聚母校。时隔几十年,昔日学生们依然清晰记得恩师当年在课堂上语言、神态,甚至讲授的内容。


传道授业、德能兼备的大师精神在二中代代相传,恩师在人生道路上永恒的引领,让二中成为学生们心中最温暖的精神家园。


沈阳二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岳强亦是二中1995届校友。今年,他在毕业30年后重回母校执教,第一件事便是赶去看望当年的恩师。如今沈阳二中的硬核师资实现了新跨越,学校72%以上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现有教育专家1人、正高级教师8人、省特级教师7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骨干教师5人、市首席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和名师20人、市骨干教师62人、高级教师186人、4个市级名优教师工作室、1个市级名优校长工作坊、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英语、物理、地理三门学科是辽宁省首批学科研训基地。学校教风朴实,拥有一支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学风严谨,培养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军;课堂高效,打造出了连年攀升的教学质量。


反哺:文化先行培育丰美水土

去年10月12日,沈阳市第二中学7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脉·论坛”精彩开讲。四位成就卓著的企业家校友回到二中母校,真诚地“开坛论道”,为后辈学子们进行了一次智慧精华的倾囊相授、一场人生经验的观点碰撞、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洗礼。这场以“传承有根,少年有志”为主题的论坛上,全体二中师生用心聆听,并踊跃地向校友前辈们提问请教,亲切热烈的氛围让活动从明媚当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日落。


在紧张的学业间隙,这样一个忘却时间流逝的松弛下午,反而让师生们感到受益匪浅。“适合师生卓越成长、创新创造的土壤,应该是松弛、热爱、生长、高效的,它能够释放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觉醒。”胡玉倩书记说,“办教育也是在经营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都应该在和气、包容、温暖、友爱的环境中。”


在这样的土壤环境里,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方式,学校则成为滋养无限可能的生态沃土。因此,近年来,沈阳二中提出“水土丰美,树蕙滋兰”的创新文化主题,“少年有志,传承有根”则是沈阳二中人“弘扬科学精神,承担强国重任”的文化底气。


在前不久圆满落幕的沈阳二中“弘扬科学精神,承担强国重任——AI时代 以科学家精神铸二中学子之志”主题演讲比赛中,学子们激昂的演讲,似乎亲自解锁了二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密码——“二中有独属自己的科学家精神⋯⋯身为二中学子,我们更应从前辈们的精神中汲取营养,以拼搏的汗水为舟楫,在数据洪流中校准信仰的坐标,让每一次演算都成为星火接力。”正是这份永不倦怠、生生不息的传承,让“五爱街六号”不仅是二中人的记忆的载体,更是终身成长的精神原乡。


来源:指尖新闻、沈报全媒体记者 吴佳

相关文章:

重磅!已走出8名院士!沈阳这所高中为何能成为"院士摇篮"?05-22

聚天下英才 创振兴新篇——沈阳人才“强磁场”已就位05-22

信长星在无锡调研05-21

北大学子以辩为刃,开启控烟文化的精彩接力!05-20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破局力量05-12

胡昌升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05-10

沈城“志愿红”温暖八方客05-06

校方就退60件演出服道歉:回收服装承担相关费用,双方和解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