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促进大突破,小切口撬动大变革。从‘评定合一’到‘评定分离’,商丘的举措看似流程拆分的微改革,实则是营商环境的一次升级。”
□河南日报评论员 丁新伟
“商丘现在实行的‘评定分离’招标机制很好,非常公平合理,避免了违规竞标现象的发生。”8月20日的商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场项目定标会上,河南鼎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张治国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投标企业的心声。
这场由定标委员会、代理机构等6方共同参与的定标会,不仅是一次常规的项目落地流程,更是商丘市招投标领域“评定分离”改革的生动缩影。
说起招投标,不少企业都有过“踩坑”的经历。过去,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常陷入“一评定终身”的怪圈:评标专家手握生杀大权,既负责审核投标文件的技术、报价合理性,又能直接决定哪家企业中标,这种“评定合一”的模式给权力寻租留了个后门。有的专家收了好处,故意抬高关系企业的分数;有的项目方想内定中标者,提前给专家递悄悄话;更有甚者,几家企业串通起来围标串标,用一模一样的报价和技术方案糊弄专家,最终受损的不仅是政府项目的质量,更是整个营商环境的公信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披露的信息显示,2022年全国招投标领域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2万起,其中“评标不公”“围标串标”占比超60%。在某省住建部门的调研中,有38%的投标企业表示“曾因评标专家主观倾向错失项目”,29%的企业坦言“为了中标不得不花精力维护关系”。这些数字背后,是企业被迫陷入非良性竞争的无奈,也是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时必须破解的难题——如果招投标流程不透明,企业哪有心思搞技术创新、提升工程质量?
在经济活动的大棋盘上,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环节宛如一颗关键棋子,其公平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公共利益的切实保障。破解招投标领域的不正之风,需要多些商丘的“评定分离”改革。
把招投标流程拆成“评标”和“定标”两个独立环节,让“专家评技术,甲方定需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是商丘“评定分离”改革的核心。为了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效,商丘组建“多元化定标委员会”,让每个环节都有“眼睛”盯着;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把企业过往的工程质量、履约情况、是否有违规记录等纳入定标参考,信用好的企业哪怕报价稍高,也可能因为“靠谱”被选中。打好一系列组合拳,“评标的不定标、定标的不评标”成为商丘招投标的常态,“评定分离”改革效果立竿见影。
自2023年推行“评定分离”改革以来,商丘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投诉量同比下降47%,企业参与投标的积极性明显提升。2024年上半年,全市工程类项目投标企业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23%,外地企业参与度提高18%。项目质量更是有了明显改善。在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道路改造项目中,通过“评定分离”选出的中标企业,不仅提前15天完成施工,工程验收合格率也达到100%,比改革前同类项目合格率提升9个百分点。商丘的“评定分离”改革已经吸引了不少城市前来取经,江苏、山东等地的部分城市借鉴商丘经验,调整本地招投标流程,创新思路和举措破解传统招投标模式的困境。
微改革促进大突破,小切口撬动大变革。从“评定合一”到“评定分离”,商丘的举措看似流程拆分的微改革,实则是营商环境的一次升级。当企业不用再为人情关系烦心,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创新和工程质量上;当政府项目能选出真正靠谱的企业,就能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花在刀刃上。期待更多城市能像商丘一样,多些“评定分离”的改革,投标领域就能尽快祛除顽疾,走进阳光交易的春天里。
来源:河南日报理论
相关文章:
2025南昌马拉松预报名火爆!超18万名跑者瞩目英雄马08-20
凤栖沂蒙启新程 商聚琅琊谱华章——山东民营企业百强助力临沂高质量发展暨第二届临商大会开幕侧记08-20
小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查建筑保温材料质量08-19
选择山东 商聚临沂 共赢未来丨聚力赋能,走向蓝海任驰骋08-19
“好年华 聚福州”第五届人才大会侧记:共谋发展 成就精彩08-18
山西省强化工程项目施工产值在地归集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