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村庄名称由来历史解读——安徽黄山市黟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07:07:00    

#安徽头条#​ #黄山市#​ #黟县#​

黟县这方水土,秦朝立县时叫“黝”,东汉永建年间改叫“黟”。黄山古称黟山,县城蹲在山南坡,山南为阳,县名便钉死在这块地皮上。四百多个村落撒在山坳里,名儿不是白起的——山势水形刻在字里,祖辈血汗融在音中。


一、西递:三溪倒淌的硬骨头

立在西递村口看水,外乡人总要揉眼睛:前边溪、后边溪、金溪三道清流,偏不往东去,拧着脖子往西钻。拄拐杖的老汉敲着石板笑:“咱这儿的水都随人,认死理!”

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官家在徽州府西设驿站传公文,青石门楣刻上“西递铺”三个正楷。黟县档案馆库房乙排三柜,《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明嘉靖本第一卷纸色焦黄,字迹却似刀刻:“天福五年置铺,因三溪西流更名。”水向西,人朝前,这倔性流了十一个世纪。祭祖大典上,族长肃立堂前,声如洪钟:“壬派西递,奋斗不息!”——这声浪在青石巷里撞了千年,至今未散。


二、屏山:青山为盾的守望

屏山村北横着一堵石壁,平顶陡崖,活脱脱是老天竖的屏风。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舒家车队碾过最后一道山梁,望着石壁定了根。县档案馆恒温柜里,《屏山舒氏宗谱》万历刻本第三页墨色沉凝:“北倚屏风山,故以为名。”

山是活的护身符。春雨迷蒙时,屏风山隐入云帐;朔风卷地时,它替村庄扛着刀风。瓦檐下婴孩的夜啼,灶膛里柴火的噼啪,都叫这青石屏风稳稳兜着。村名旧称“长宁里”,一个“宁”字,道尽乱世中人求安稳的夙愿。


三、石亭:乡音焙暖的地标

石亭村的名号,是黟县土话在烟火里熬出来的。

早年村西有座八柱亭,松岭来的货担、鹤山去的盐驮,都在亭檐下歇汗避雨。奠基碑刻着官名“同善亭”,取两村首字也叫“松鹤亭”。本地人说话急,两字在齿间一撞,“松鹤”碾成了“石亭”。清光绪《黟县四志》第二卷第九页(县档案馆藏本),小楷筋骨分明:“同善亭俗呼石亭,村因亭名。”

如今亭基卧在荒草里,石缝钻出苦楝树。牧羊人蹲着卷烟叶,火星明灭间嘿然一笑:“这名儿啊,暖过三冬柴火。”


四、宏村:御笔缝隙里的活路

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汪彦济率族人在雷岗山脚夯土立村,取“弘阔昌隆”意定名弘村。六百零五个春秋后,乾隆皇帝坐稳龙椅,名讳里的“弘”字成了火药引子。

那夜汪氏祠堂松明晃眼,族长须发皆颤:“弘改宏,音同字吉!”《弘村汪氏家谱》雍正本在祠堂神龛底层,翻至更名注处墨迹尚润:“乾隆元年避今上讳,更名宏村。” 一笔改动,钻过雷霆缝隙,护住祖宗血脉。月沼水静默如镜,倒映着粉墙黛瓦——改的是名,守的是魂。


五、卢村:錾痕咬石的野性

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卢姓汉子劈开齐肩茅草,惊飞七只彩羽山雉。雉影掠过崖壁,也扑棱出村名——雉山。

宋人抡铁锤上山,青石崖面凿出“雉山”二篆。如今那石刻仍在卢村后山,文保碑编号清晰可见。指尖抚过錾痕,凹槽积着经年腐叶,冰硬石纹里锁着千年前雉翅拍打山风的气流。


六、宝溪:金砂嵌地的地契

柯村镇宝溪村的招牌,是溪底金砂挣来的。

石英岩脉里嵌着麸皮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溪畔设了税卡。黟县博物馆第三展柜冷光灯下,青黑铁印阴刻“乾隆四十八年制”如新硎。老税吏当年便是按着这方铁,在淘金汉的税单上烙火漆。溪以宝名,记的是厚土恩典。


七、宏潭:山水自刻的碑文

进宏潭乡要钻三道石峡,乡名早錾在山水骨缝里。

清顺治九年《边关志》原句拓片悬在乡史馆正墙:“宏者隘口之阔,潭者溪渊之深。”戍边图纸色如酱,可立在鹰嘴岩俯瞰——两山忽敞如门,中现百亩坪坝,脚下深潭青黑似砚。牧羊人鞭梢指峡谷:“这名儿是山水拿风雨刻出来的!”


八、打鼓岭:岩腔的心跳

美溪乡打鼓岭的玄机,在石头会打拍子。

喀斯特溶洞群天生是共鸣箱,风穿石窍、水滴岩盆,撞出128赫兹声波。1978年中科院地质所调查报告第112页,数据冷硬如铁:“共振频率128Hz,声效类鼓。” 大地无心谱曲,却把脉动化作了节拍。


九、大星:山巅的星盘

洪星乡大星村的名头,接住了坠凡的星斗。

火山熔岩堆成千亩平台,一千一百八十米浑圆如磨盘。县档案馆库房丙排一柜,清道光《黟县续志》第三卷二十一页,馆阁体笔锋犀利:“山顶平地形如星斗,故名星垣。”夏夜躺在石坪上,银河似要泼进衣领。


十、枧溪:木龙饮涧的巧技

宏潭乡枧溪村的智谋,在松木渠里奔流。

山涧性子暴,清嘉庆年间村民放倒合抱老松,掏空树身架壑成渠。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山洪毁枧,全族壮丁扛木三日续槽,事成刻碑立誓。青石碑镶在祠堂东墙,风雨浸蚀,“枧渠既成”四字仍似斧劈。


十一、关麓:隘口风烟

碧阳镇关麓村的名儿,是卡在山隘上的。武亭山东麓古驿道咽喉处,清人唤作“官路”,后雅化为“关麓”。站在村头望,两山夹峙如门,石阶蜿蜒似蛇。光绪《黟县四志》卷三写得分明:“地当要冲,故名关路,今作关麓。”一夫当关的险要,化成了村名的筋骨。


十二、木坑:绿海藏珍

宏村镇木坑村,名字是漫山竹林喊出来的。山坳里毛竹接天蔽日,风过处碧浪翻涌。原名“木溪坑”,叫着叫着省了“溪”字。《黟山竹枝词》手稿在县博展柜里泛黄:“万竹参天木坑深,山家都在绿云荫。”竹海涌翠,把村名染得碧透。


十三、家风楹联:悬在梁上的训诫

西递村家家户户中堂高悬楹联,宣纸裱的、红木刻的、青竹雕的,全是祖传家训。瑞玉庭有副“错字联”最绝:“快乐每从辛苦得”的“辛”字多了一横,“便宜多自吃亏来”的“亏”字多了一点。村中老儒眯眼解释:“多流滴汗,快乐才实在;亏吃一点,福气在后头!”

“破四旧”年月,砖瓦匠舒老汉连夜把祖传楹联砌进夹墙。灰浆抹平那夜,他蹲在墙角抽烟袋,火星明灭如萤:“字在,魂就在。”


黟青石:刻进血脉的韧劲

“黟”字生僻,却道破此地筋骨。

城南十六里石墨岭产漆黑石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铁证如山:“山多黑石,磨汁可书。”黟县人最懂“黟县青”石头的脾性——徽杭古道青石阶被草鞋磨出深窝,祠堂门楼石雕的喜鹊登梅百年不蚀。最硬的石头里,养着最柔韧的活法。


村名是黟县人写给山河的家信。西递溪水向西的倔强,屏风山守村的温厚,宏潭隘口的硬气——这些名字活在黟县人的命脉里:新娘过村碑要摸三遭,老人临终嘱坟头面山,孩童描红先写村名。


石承千载重,

溪刻百家训。

村小立天地,

名里有乾坤。

相关文章:

村庄名称由来历史解读——安徽黄山市黟县08-10

有一种乡愁,叫“家乡酒配家乡菜”08-08

暴雨浇不灭的热心 华容上演“全城寻镜”07-22

深科技:公司存储半导体板块订单量二季度有所增加07-17

脖子总是黑黑的洗不干净?别大意,这可能是身体在“求救”!07-14

北青快评|行业自律助力构建人力资源市场新秩序07-03

50岁“艺术新生”,在美院重写人生脚本07-02

跨越时空的信仰传承 新时代的热血回应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