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高驰书法的本体特征与美学架构
□ 胡正良

仇高驰,江苏徐州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副社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财经大学中国书画艺术研究所所长、美术馆馆长、二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曾2次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出版著作有《篆书艺术十讲》等30余部。
在中国当代书法创作的星空中,仇高驰的墨迹犹如一道穿越秦汉烽烟的闪电,其笔下蜿蜒的如青铜铭文般的沉雄力道和笔端奔涌的如晋唐尺牍式的萧散神韵,以刀笔相映的线条哲学,演绎着书法思想的墨韵觉醒;以虚实相生的空间诗学,萦绕着书法语境的金石气象;以古今相融的范式美学,释解着书法精神的文人意蕴。这位将“三代吉金”(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及铭文)的苍茫气息化入笔尖,在宣纸的方寸之间重构文字与时空契约的当代篆书大家,正以水乳交融的流美意态,重新丈量文人书法的时代高度。这种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恰是当下书法突破困境的重要启示——当大多数创作者还在传统与创新的两极间徘徊时,仇高驰已在甲骨残片与敦煌经卷的裂隙处,用其书法的本体特征和美学架构开辟出第三条道路。

篆书 朱熹《春日》诗
一、线条哲学构筑三重境界
用线条作为介质,让青铜与羊毫共舞,从而以哲学的思辨来链接艺术的三重境界,这是仇高驰书法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一重境界:复刻经典,实现书法本体从形似到神似的跃迁。
仇高驰书法最摄人心魄之处,在于其线条中蕴含的铸刻感与流畅性的辩证统一,在于其结字造型方面凸显的疏密感与通透性的相互对应。在这一流变过程中,前者以形似描摹书法本体的原初形态,后者以神似彰显书法精神的内在气韵。
——师法自然,从文字源头寻觅形体密码。从仇高驰的篆书作品《楚辞节录》来看,仔细推究其用笔轨迹,可见中锋行笔时如“锥画沙”的力度控制,与侧锋取妍时的飞白效果形成奇妙共振。特别是“兮”字末笔的枯润变化,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起笔时似利刃凿击龟甲形成的爆裂点,行至中段转为“屋漏痕”般的自然渗化,收锋处又现出青铜器范线般的凝重质感。这种突出形似的“三折笔”技法,并非简单的技术炫耀,实则是书家对商周金文铸造工艺的深刻理解与毛笔特性的创造转化。
——取法乎上,从经典作品汲取技法精髓。在仇高驰的篆书作品《春日山中竹》中,开篇“数”字上部的紧缩处理与结尾“争”字下部波磔的舒展形成耦合,恰似汉印中“满白文”的虚实相生。这种造型意识源自其对《张迁碑》方整气象与《石门颂》纵逸体势的兼收并蓄,在横平竖直的框架内暗藏欹侧之势,犹如汉代宫阙的斗拱结构,在动静相宜中蓄积潜能。这种从文字开端寻找古朴气息,从文字中段破解篆隶转型密码,从文字高峰对话古人的境界迁移,诠释了王国维“入乎其内”的艺术要旨。

篆书 陆游《剑门道中过微雨》诗
第二重境界:对标先贤,推动书法理念从法度到化境的攀升。
仇高驰书法作品最动人心弦之处,在于结字厚重、结构谨严、结体规范所涵盖的法度上的随遇而设,在于笔法入古、笔势出古、笔意化古所营造的化境上的笔墨图腾。在这一蜕变之路上,恪守法度是其传承历史文脉的首要选择,守望化境是其攀登书法高峰的不二法门。
——骨气洞达,以笔力韵味展示人文素养。剖析仇高驰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篆书作品《李白诗两首》,该作以“毛涩用笔”为技术核心,以秦汉篆书的古朴风范为审美半径,以金文、石鼓文的厚重苍茫为审视视域,其字里行间所充盈的法度之精妙、线条之匠心、金石之气韵,可谓当代翘楚。在这里,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在仇高驰的宣纸上博弈,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邂逅《散氏盘》的混沌元气后,我们所目睹的正是文人书法薪火相传的当代仪式。
——体势端严,以庄重质朴呈现道德律令。仇高驰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篆书作品《披书过雨联》,借鉴清代碑学“以隶入篆”的方法理念,以行草之笔意,从文字溯源上触发“静篆涌动”之视觉效果。这种既有石鼓文的底蕴,又有“楚简”动势的“破体”创作之尝试,暗合了老子“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在这里,仇高驰将老子的玄思化作笔墨的自律与内省,在古拙中把境界提升至灵巧,在约束中得灵魂释然之自由。

篆书 李益《塞下曲》诗
第三重境界:构建经纬,寻找书法精神从笔画到数字的转生。
仇高驰书法作品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其笔画语言可以随时转化为区块链艺术,让历代先贤的笔墨在数字时代的星河中重生,且每个像素都蘸着古老的星尘;在于其数字代码可以把青铜思绪的颗粒感转化为宣纸上的触觉记忆,且每丝纹路都附着与先民的耳语。在这一蝶变之旅上,为古老的文字找到新的传播媒介是其责任所系,为跃动的字节找到新的文化依存是其使命所然。
——超以象外,把古老文明的瞬间引入数字时代的永恒。比如仇高驰的篆书专著《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通篇以笔端容万物、笔意涌江潮的雄浑意象,借邓石如、萧蜕庵结构之奇妙和秦篆形体之典雅,在方圆错落、飞白流布间,打破篆书线条均匀布设的传统定式,从文字学的高度破译秦篆密码,为文字从古典走向
现代架设桥梁。在这座桥上,当毛笔遇见数字代码,书法的气韵将在新的压缩包里延续生命;当数字串起笔墨空间,文化的基因将在新的存储器上绽放光华。
——得其环中,把信息革命的原韵导入回归本真的原乡。比如仇高驰2023年完成的篆书名著《仇高驰篆书千字文》(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小篆为基,把秦篆的骨力与清篆的秀妍融入笔端,通过疏密有致、方圆并举的线条表现力,彰显婉转自如、端庄灵动的笔画韵律感,这些古朴典雅的偏旁部首,带着浓浓的书卷气和沧桑感,带着仇氏“颤涩法”的洒脱印记,极致演绎“金石写意说”的无我之境。这种以青铜器底座接续敦煌飞天的悖论组合,直接把“数字金石学”的像素矩阵转变为数据端口,并在“纯粹美”与“依存美”的高原上辟出新径。

篆书 《荒野空楼》六言联
二、空间诗学栖居三层意蕴
用空间作为载体,让墨色与思绪共情,从而以诗学的浪漫来浸染书法的三层意蕴,这是仇高驰书法语境的鲜明标识。
第一层意蕴:虚实相生,从自然物境透视古典文脉。
仇高驰是善于经营物境空间的圣手。一方面,他对空间艺术的驾驭,体现道家“计白当黑”的哲学智慧。在《仇高驰篆书楹联选》所收录的48副作品中,瞩目《风卷日融七言联》,其字距行间的留白绝非被动剩余,而是具有呼吸感的活性洒漏。上联“风、沙、雪”三字的密集线条与下联“日、水、冰”三字的简约笔画形成对比域,这种空间处理既得《韭花帖》疏朗布局的神髓,又融入现代平面构成的视觉迁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落款小字的穿插排布,犹如围棋中的“做眼”,使其作品在有限的自然空间里暗藏无限机变。
另一方面,仇高驰对墨色空间的运筹,凸显哲人“有无相生”的宇宙观念。在《仇高驰书法作品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所刊载的《李白诗》中,宿墨的沉淀效果与新墨的晕染痕印形成时间维度上的对话:前四行用墨如漆,似商周钟鼎的斑驳铜绿;至“孤帆远影”句突然转为飞白,恰似敦煌壁画剥落后的原始肌理;结尾款识又回归润泽,从而完成墨韵的三重奏鸣。这种有意为之的“破坏性”表现,实则是将历史时空里的青铜器氧化过程,转化为现实语境下视觉语言的通感尝试。这种独特的墨色搭配,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每一处飞白都可视作时光影像的绵延韵脚。

篆书 杜耒《寒夜》诗
第二层意蕴:刚柔相济,从历史情境导入视觉盛宴。
仇高驰是敢于渲染情境空间的高手。一方面,他对“碑学三境”(自然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深刻领悟,助其从废墟美学的残破中,找到维系“破损的崇高”(康德语)之移情路径。如仇高驰创作的《毛公鼎》系列作品,借助器型与铭文的自然变形之美,着力再现历史痕迹赋予的斑驳质感,并以疏密错落的天然韵律,用情感的波涛,打破平面书写的机械线路。在这些情感结晶的历史故事面前,仇高驰刻意保留的剥蚀轨迹和看似偶然的飞白,已不再是历史的伤口,而是情绪因子所托起的生命告白。此时此刻,仇高驰笔下的“残缺美”,不是对废墟的怀旧,而是将时间流逝转化为物质存在的例证。
另一方面,仇高驰将商周贞人刻骨问天的神秘仪式与康德美学的形式自律结合起来,把青铜文明所承载的民族基因和物质永恒性,转换为数字时代的情感扫描仪与视觉冲击力。如仇高驰创作的《沁园春·雪》巨幅作品,以豪迈情怀开篇,以细腻笔法入境,以生命顿悟置景,给人一种豪迈豁达、雄浑壮丽、荡气回肠的灵魂震撼感。此时,仇高驰对传统文化的敬意绝非简单复古,而是凭借诗词造境的伟力来重组和激活书法细胞,把一代伟人的浪漫情怀,量化为新时代可触摸、可传承的精神养料。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3.5cm×3.5cm
第三层意蕴:教研相长,从玄远意境体悟艺术真谛。
仇高驰是长于营造意境空间的能手。一方面,他醉心于文字的史河里,集二十年之功精心打造《篆书艺术十讲》(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这本学术专著,仇高驰凭借史家的严谨,以唯物史观的浓厚色彩,为篆书的正本清源,亮出一篇路径清晰、充满思辨的仇氏论断,把书法史上英雄创造历史的狭小视域,拓展为人民创造书法历史的壮阔画卷;凭借论家的思辨,以辩证史观的宽广眼界,为篆书经典的权威解读,留下一道认知传统、启迪后学的仇氏答案,让研篆学篆者,可以咫尺之间触摸“玄妙之意”,方寸之内领悟“幽深之理”;凭借师者的坚守,以实践史观的严谨态度,为篆书艺术的传承发展,搭起一座致敬经典、接续先贤的仇氏讲坛,让学篆研篆者,从一入门即可感悟“字要骨格”的真谛,从一远行即可胸怀“肉须裹筋”的真理。
另一方面,仇高驰执着于三尺讲坛,一直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心灵造境的栖所。在此期间,仇高驰以学篆而在当代书坛折桂夺冠,以传篆而在彭城和金陵声高音远。三十多年来,他沉潜于古文字之间,时刻追寻“萧然物外”的每一寸时光;他远离于名利场之外,时刻不忘“引笔奋力”的每一个日子。因此,当你置身于他的大讲堂之上,仇高驰关于篆书之技法、篆书之临摹、篆书之创变、篆书之诘问等专题讲座,如同把青铜器从祭坛请入课堂,让古老的仪式成为日常的修行。这种意趣高远的教育理念,打破师徒秘传的狭隘观念,完成书法教学革新在当代中国的重置与代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5cm×5.5cm
三、范式美学擘画三维意象
用融合作为传承的标尺,让书法精神与文人气度相互神入,从而以美学的特质来明晰书法的三维意象,这是仇高驰书法范式的核心要件。
第一维意象:从感性认知的初境,荟萃书法形体的原始灵韵。
在古典与现代的定义域上,作为篆籀重光的当代诠释者,仇高驰的腕底仍保持着青铜祭司与竹简书吏的双重记忆,并以其独特的篆书写意体系,在当代书坛构建起一座连接三代吉金与数字时代的文字桥梁。仇高驰曾强调,《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思想,仍然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南。他在笔法体系建构方面提出的“篆书追求端庄雅工”的主张,所强调的“篆籀气”原则,在教学视频中所演示的“毛涩用笔法”,实为将工艺美术思维引入书法创作的尝试,在打破“中锋用笔”单一审美范式的同时,在物质载体与精神表达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因此,看仇氏作书,如观青铜溶液在时光的模具里缓缓凝固,每一个具有比喻性意象的气泡,都沾着古文明的昨夜星辰。
第二维意象:从理性反思的中境,追问书法精神的内在逻辑。
在传统与创新的临界点上,作为中国书法兰亭奖两度获得者,仇高驰用实践为中国书法推陈出新命题提供鲜活样本。他对诸多篆书经典篇目的研习并非简单摹形,而是在捕捉篆隶嬗变中的创新基因。他以楚简笔意创作的篆书《千字文》等代表作品,多次引发书坛热议就是佐证。那些看似跳荡不羁的线条,实则是将竹简契口崩裂的物理特性转化为新时代的艺术语汇。这种“物质性转化”的思维,使得其作品既保持古色古香的原始韵味,又具备当代前沿艺术的实验精神。他以王国维的“造境”说重构理性视野,借助实境与虚境的有机转换,将篆书笔意融入行草及隶书创作,其作品充盈的鼎彝之沉厚、简牍之飘逸,堪称当代典范。因此,读仇氏作品,可瞬间感悟:真正的书法家,都是象征性意向的炼金术士,他们将历史的矿砂熔铸成未来的金箔。

篆书 节录《商君书~更法》
第三维意象:从自我超越的极境,领悟书法哲学的存在意义。
在当下与未来的结合部上,作为文人书法家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书法十杰”中最具哲学深度的思想者之一,仇高驰在多篇论文中强调:书法于我,既是刀笔相生的物质淬炼,更是道器相融的修炼道场,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形貌,而是接续那种观物取象的创造精神。当他把康德的“道德律”在篆书线条中显影,把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在章法空间里生长,我们目睹的不仅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美学对话,更是中国书法精神在当代的金石涅槃。在他的笔下,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感与宣纸墨韵的渗透性达成奇妙和解,那些看似斑驳的飞白,实则是时间在纸绢上精心布置的考古现场。既记录着古人的虔诚,又反射着天光的变幻。因此,悟仇氏论语,在数字化塑形逐渐消解描绘性意向的今天,他的论断不啻为一场关于毛笔的文艺复兴。
站在传统哲学与批判哲学的视域审视,仇高驰书法的本体特征和美学架构告诉我们:以三重境界为主旨的书法民族性,是永远未完成的进行时,古今对话的美学范式,不仅要虔诚地拼接文化碎片,更要勇敢地重组文明基因;以三层意蕴为内核的书法传承性,不是复制形式,而要用时间的拓扑重构,在数字世界重建“金石永固”的古老梦想;以三维意象为愿景的书法当代性,不在于炫技创新,而在于对文化因子的创造守护,让青铜时代的星火来点燃数字银河的璀璨。黑格尔曾断言,艺术终将走向哲学。仇高驰用实践证明:我们把书法认为是艺术哲学,金石永寿的古老咒语便在这个时代获得新生;我们站在传统的河床上,不是为了缅怀逝水,而是为了眺望新的入海口。
作者简介:胡正良,江苏徐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美术评论家,康德哲学研究学者,研究员。
相关文章:
胡正良|仇高驰书法的本体特征与美学架构08-19
6000万片“雪花”席卷佛山!《斯拉法的下雪秀》梦幻开演08-14
五大剧种竞芳华万名观众共赏国粹盛宴07-24
欧洲第一名瓷——梅森瓷器来淮安啦!07-20
躬耕南阳,艺术生花 一座千年古城为何捧出青年戏剧艺术节07-10
50岁“艺术新生”,在美院重写人生脚本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