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深秋,常熟虞山镇枫泾社区一间普通的屋子里,灯火通明。社区党委书记陆仁华和一群热心居民围坐讨论,一个大胆的想法正在成型——办一所专门教市民“讲文明、树新风”的学校。这个朴素的起点,点燃了探索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簇星火,为常熟乃至更大范围的实践提供了最初的火种。
三十年后,2025年盛夏,常熟琴川街道琴湖商圈华灯璀璨,人流如织。“中医药夜市”的摊位前,枫泾社区工作人员正麻利地盛着绿豆汤,笑着对市民说:“这是咱社区和中医院专家一起准备的方子,清热解暑的同时还能温补!”
从全省首批“文明市民学校”之一的简陋课堂,到如今覆盖琴川全域、点亮“文明常熟幸福夜”的璀璨星河,这条走了三十年的路,写满了“人”的故事、“变”的智慧与“暖”的温度。站在刘云山同志题词“办文明市民学校是城市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创造”三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枫泾“首创”的“星火”,细数今日琴川的“繁星”,文明实践的传承与跃升,便在无数生动的细节中铺展开来。
市民学堂育新风,文明种子润无声!“枫泾星火”点亮居民幸福路
1991年,文明市民学校开学日。“当时就想,光靠贴标语、喊口号,文明进不了人心。”创始人陆仁华回忆道,面对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基层的新问题、新需求,枫泾社区摸索出“融合、渗透、引导、建设”的新路。没有模板,他们就自己编教材、请老师。首期课程聚焦邻里相处、环境卫生。“来听课的,有退休工人、待业青年,还有放学的孩子。”老志愿者朱顺宝是第一批学员,他感慨:“以前在家闲着心发慌,来这里听听课,学点法律、卫生知识,还能帮社区做点事,觉得日子充实了,有奔头了。”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成了居民心中的“强磁场”。

文明市民学校
时间流转至2016年,学校25周年座谈会上。居民邹阿姨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用废旧衣物改制的环保购物袋,这是她在市民学校手工课上的成果。“我们还学了做点心!老师教得仔细,学起来有劲,比打麻将强多了!”她笑着说。时任社区书记周虞军指着窗明几净、道路平整的社区环境说:“看看咱们社区的变化,路平了、河清了、花园美了、院户干净了,吵架拌嘴的少了,互谅互让的多了。市民学校就像个‘大课堂’,点点滴滴改变着大家的生活习惯和社区风气。”二十五年间,六百余期培训,六万余人次参与,文明的种子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1995年,时任中央领导同志刘云山考察后欣然题词,肯定其为“城市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创造”。这份认可,源于它紧紧抓住了“人”的需求——适应需求、来有所得、投其所好、与时俱进,实现了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发现、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文明市民学校·“新时代面对面”论坛
多元实践润心田,智慧治理惠民生!文明实践点亮琴川“幸福夜”
枫泾的经验,早已在琴川街道生根开花,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街道将这份“首创”精神融入血脉,紧扣时代脉搏,依托覆盖全域的“1所+57站+三大商圈+特色点位”实践矩阵,精心打造了“文明琴川幸福夜”品牌。文明实践的舞台,从白昼延伸至星夜,在更广阔的时空里滋养人心、服务民生、助推治理。

外卖小哥参加琴川开放麦
理论落地生根,文明蔚然成风。在琴湖溪里文明实践商圈的“雷锋,到!”理论开放麦活动现场,快递小哥杨章全第一次站在开放式麦克风前,略显紧张却真诚地分享:“准时送达每一份包裹,对客户多一份耐心,就是我的‘螺丝钉’。”商户代表、青年代表也纷纷“开麦”。街道宣传干部表示:“把理论宣讲搬到商圈,变成接地气的‘开放麦’,就是要让群众自己讲、大家听、共同学。”形式的创新,让理论宣讲从“灌输”走向“共鸣”。这种文明的自觉,同样体现在2025中国桨板公开赛(常熟站)结束后的琴湖畔。夕阳余晖下,参赛选手和观众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自觉清理场地。两个小朋友正认真地帮清洁阿姨捡拾散落的矿泉水瓶。“文明观赛,人走场净,已成为我们大型活动的常态。我们记录下这些文明瞬间,让行动本身成为最好的宣传。”行动的力量,让文明理念从“口号”内化为“习惯”。
守护乡愁记忆,激发自治活力。新造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期间,月色如水的夜晚,村民们围坐在桥头议事亭里。村干部和乡贤老人用方言讲述着乡村往事、传统美德和需要破除的陈规陋习。“桥上话传承,就是要借这个老地标,把‘理’说到乡亲们心坎里,让好风气在唠家常中传下去。”村干部解释道。挖掘文化根脉,留住乡愁记忆,正是编纂《常熟乡韵村语》“千村故事”的初衷。而在“中医药夜市”的文创手作区,锦丰社区摊位前,工作人员和“巧手阿姨”们正热情介绍内含白芷、茯苓等中药的精美手串和线香。“配方是中医院医生定的,东西也是在中医师指导下由志愿者完成。”兴隆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凤竹拿起一个艾草粽子玩偶补充:“‘琴优铺子’把社区能人巧匠及爱心人士组织起来。阿姨们做志愿者赚‘海棠福卡’积分,可兑换服务或商品。项目盈利全部反哺社区!”从“解忧毛线铺”到“海棠缝纫铺”,“小手工”串起了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的“大循环”。

琴优铺子
服务迭代升级,悦己更利他人。 湖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明实践凉茶铺”前,除了免费凉茶,还增设了便民缝补和防暑诊疗服务台。居民王阿姨刚缝好衣角,又量了血压,满意地说:“这一站式服务,真周到!”在琴湖溪里“政务e站”,凉茶铺兼具“政策窗口”功能;在北岸艺术馆,它为看展者送去清凉;对于外卖小哥,遍布的凉茶点则是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脚的“港湾”。三十二个点位,从单一解暑升级为融合“书香、宣导、关怀、便民”的“能量站”,泡出的是十分“真心”,换来的是百姓“唔心”。每周二晚,方塔东街一角,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黄琼正带领数十位学员练习八段锦。谈及多年免费教学的坚持,他坦诚道:“教的过程也是我锤炼技术、提升自己的过程。分享健康、传播快乐,看到别人开心,我自己也特别开心。这种感觉是花钱买不来的!”这份朴素的“悦己利人”哲学,让每周风雨无阻的集体练习,成为文明实践最动人的注脚。

共享奶奶看护服务
智慧赋能治理,温情持续传递。暑期,在“共享奶奶”服务点,退休教师张奶奶正耐心陪着孩子看绘本。她的孩子远在国外,这个项目让她找到了寄托。“我有耐心,有爱心,能帮到这些家庭的孩子,自己也充实快乐。”项目负责人介绍:“共享奶奶‘2.0’版本更注重可持续和联动,比如链接商圈快餐店提供营养晚餐,更鼓励像受益的快递小哥成为志愿者,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循环。”“一老一小”的温情在共享中升华。与此同时,在琴川街道集成指挥中心,大屏幕上5G+AI巡检正实时传回画面,一旦识别到乱堆乱放、车辆违停等情况,系统将推送问题工单、派发指令、追踪处办直至问题闭环。“我们推进‘文明数治’,整合数据、资源、队伍,目标是构建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让问题发现更早、处置更快、管理更细。”科技之力,正为文明琴川装上“慧眼”和“快腿”。

琴湖溪里解忧毛线铺
从星火到星河,卅载琴川万象新!文明长明照见幸福未来
回望三十载,从枫泾社区那盏照亮市民学校的灯,到今天琴川全域点亮文明“幸福夜”的万家灯火,文明实践的琴川之路,是一条传承“枫泾基因”、永葆为民初心、勇于守正创新的奋斗之路。
载体与场景在“变”: 从固定的课堂,到流动的“乐邻巴士”、热闹的商圈“开放麦”、静谧的书房茶香、智慧的“云上社群”、惠民的“中医药夜市”、温情的“凉茶能量站”……服务阵地无处不在,形式日益多元。
内核与宗旨“不变”: 陆仁华的“四原则”——适应需求、来有所得、投其所好和与时俱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满足群众需求,激发群众参与,实现自我教育和服务,始终是文明实践的生命线。朱顺宝找到价值、邹阿姨变废为宝、黄琼分享快乐、共享奶奶感受温暖,无不印证着这一点。
格局与效能在“升华”: 从提升个体素养的“大课堂”,到服务社区民生的“大舞台”,再到如今深度融入改革发展大局、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促进经济文化繁荣,文明实践的辐射力、整合力、塑造力日益增强。“琴优铺子”的社区反哺、凉茶铺的多元集成、智慧治理的探索,都标志着从“活动”向“机制”、从“服务”向“赋能”的深刻转变。

刘云山题词
三十年前,刘云山同志在枫泾社区留下的题词,是对基层创造精神的礼赞。今天,行走在琴川的夜晚,看理论宣讲在商圈激起共鸣,观桨板赛后场地整洁如初,品社区熬制的养生汤品,听八段锦练习场上的舒缓呼吸,感受共享奶奶与孩子们的温情互动,体验“文明数治”带来的高效便捷……这一切,都是对那份题词最生动、最温暖的当代回应。
从“枫泾星火”到“琴川星河”,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形式与日益广阔的舞台,不变的是那份“以人民为中心”的赤诚与“敢为人先”的担当。这份传承自1991年的文明薪火,必将在琴川大地延续,照亮更多人的幸福生活,也照亮城市迈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征途。这,就是琴川对刘云山同志题词三十周年最深情的献礼,也是一座城市对文明不懈追求的时代答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潘政
相关文章:
从“枫泾星火”到“琴川星河” 常熟琴川三十载文明路,点亮全域“幸福夜”07-11
串联“2条地铁+7家医院”,南京已开通5条就医公交07-10
跨越7000余公里感受文明的共振 希腊网络达人“探秘”三星堆07-02
南安:“三维聚力”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