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露露 文/图
药膳飘香承古韵,千秋岐黄展新章。5月10日,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启动仪式、第十二届仲景论坛暨第八届艾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在“医圣故里”南阳盛大举行。
本届药膳技能大赛以“‘豫’见仲景智慧,膳养健康未来”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医药“药食同源”文化,普及中医药膳知识,推介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中医药膳食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赛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药膳研究会指导,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商务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南省总工会共同主办,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南阳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南阳市宛城区委、区政府承办。
政策引领 中医药发展迎来新机遇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在致辞中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振兴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构建起涵盖中医药文化传承、医疗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的立体化政策体系。为传统中医药振兴发展描绘出宏伟蓝图、铺就了清晰的路径、加注了无限动能。
本次大会以仲景学术思想为统领,巧妙融合艾灸、药膳等健康养生元素,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的协同发展,生动诠释了“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发展理念,让中医药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文化传承 药膳文化彰显河南特色
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一千八百年前,张仲景在此著就《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治的医学体系。千百年来,河南人将中医药智慧融入饮食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药膳文化。从东汉末年的“祛寒娇儿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到现代“排骨凉茶”“凉拌荆芥”等一道道经典药膳,无不彰显“药食同源”的哲学精髓。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周勇表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治未病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药膳将中医药与饮食文化完美融合,具有“食药同源、蕴医于食、寓养于膳”等特色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期待和积极参与。本次大赛目的是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中医药服务与大众生活深度融合,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将同步启动拍摄以河南道地食药为核心的纪录片《食药千年》,共同深化药、膳、养理念和文化,更加广泛地惠及群众健康和加强健康河南建设。
借此机会,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精心准备,夯实选拔基础,各地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扎实做好本地初选工作,遴选2~3支优秀团队参加省级决赛;二是创新驱动,以发展药膳产业为突破口,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河南文化辨识度和市场影响力的药膳品牌;三是全民共享,构建康养新生态,加大中医药科普宣传力度,广泛普及健康养生知识,让“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深入人心。
项目签约 助力中医药产业腾飞
在大会的项目签约环节,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成功签约:国际天然植物品牌中心项目,此次签约标志着“国际天然植物品牌中心”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该项目计划帮扶100家县(市区)乡镇卫生院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创新型帮扶模式,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中医“护工”实用人才合作项目,此次合作将助推南阳中医“护工”实用人才走出南阳,走进上海,为上海市民提供中医特色居家养老服务,第一批拟输出中医“护工”1000人,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开辟了新的道路。

签约仪式上,国际品牌科学院副理事长虞坚、南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阿颖、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振兴与发展委员会项目办主任金向超、南阳市张仲景研究院院长王晓星、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会长许涛、南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张封岭等嘉宾登台签约,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接下来为张仲景经方阁俄罗斯联邦诊疗中心、赞比亚诊疗中心、巴基斯坦诊疗中心授牌!”主持人的声音洪亮而激动,将现场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诊疗中心经理高昊丰先生、赞比亚卢萨卡诊疗中心代表李琦先生、巴基斯坦卡拉奇诊疗中心代表阿巴斯先生精神抖擞地走上舞台,南阳市政协副主席华道梅将一块块沉甸甸的牌匾递到他们手中。这牌匾,是信任,是责任,更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象征。
与此同时,现场也迎来《食药千年》开机仪式。现场的大屏幕亮起,一段精彩的《食药千年》宣传片呈现在大家眼前,画面中,古老的中医药膳秘方在岁月中流转,泛黄的书页被轻柔翻动,似有千年时光的尘埃簌簌飘落。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勇,中医药发展处处长段瑞昌等领导嘉宾一起走上舞台,共同为《食药千年》揭牌开机。
赛事有序推进,共促药膳产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渐入尾声,现场气氛却愈发高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勇,南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阿颖,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国辰,中国药膳研究会主任委员胡贺峰等领导嘉宾齐聚舞台中央,共同为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的启动按下“启动键”。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盛事的开启,现在开始倒计时:3,2,1,启动!”随着主持人激昂的声音响起,各位嘉宾将右手稳稳放在启动器上,大屏幕上的倒计时数字迅速跳动,最终定格在“0”。与此同时,国医大师丁樱有力地敲响开坛铜锣,清脆的锣声回荡在会场,宣告着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正式拉开帷幕,启动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大赛精心规划了启动、地市预赛、省级决赛三个阶段,并特别设立了全省茶饮、“中医药+”生活精品展,全方位展示中医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大赛分为理论知识竞赛和实际操作竞赛两个层次,依据参赛主体的不同,区分医疗科研院所组、餐饮行业组两个类别。参赛人员范围广泛,无论是专业厨师、营养师(中医师)、烹饪院校学生,还是对药膳制作怀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技能的社会人士,均可报名参与,为药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多元活力。
大赛流程安排:
第一个阶段:5月9日~10日,在南阳市举办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开幕式和“中医药+”生活精品展;
第二个阶段:5月~9月,开展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网络宣传和地市选拔赛;
第三个阶段:10月中旬,举办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决赛。
在奖项设置方面,大赛严格遵循“总量控制、优中选优”的原则。根据参赛队伍在理论知识竞赛和实际操作竞赛两个部分的总分,精心评比出个人一、二、三等奖和团体一、二、三等奖。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发展处处长段瑞昌介绍,为确保大赛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大赛特别组建了由中国药膳研究会专家领衔的专家库。决赛阶段将重点考核理论答辩与实际操作两大维度:理论考核重点考查中医药膳基础理论及配伍原则;实操比拼要求选手现场制作药膳,突出“色、香、味、效”四大标准。在创新方面,鼓励各参赛队伍结合河南道地药材,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药膳,为河南药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专家共探“中医药+” 领略中医药传承新魅力

第十二届仲景论坛暨第八届艾产业发展大会的主题报告环节,来自中医药、艾草产业、健康养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中医药+’,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展开深度探讨,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艾草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医大师丁樱教授在《中医传承与现代科技》主题演讲中,系统阐释了中医药文明演进中的守正创新逻辑,她从文化基因、技术路径、文明形态三个维度,剖析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共生关系。
在认知体系层面,丁教授揭示了中医药理论建构的独特范式。古代医家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实践智慧,凝练出“天人相应”(《黄帝内经》)、“阴阳自和”(《伤寒论》)等哲学命题,构建起以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为核心的医学体系。现代科技则通过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手段,对“青蒿抗疟活性成分”“针刺镇痛神经机制”等传统经验进行科学解码,验证了千年实践背后的物质基础与作用规律。这种跨越时空的认知对话,印证了中医药“道术合一”的文明特质:其理论体系既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辨,又具备可验证的实践效能。
在技术革新层面,中医药正经历从经验医学向智慧医学的范式转换。青蒿素全球健康贡献、针灸WHO标准认证等标志性成果,标志着中医药从区域性诊疗技术升级为全球性健康解决方案。当前,中西医正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诊疗模式,这种“和而不同”的医学智慧,既为复杂疾病治疗提供新范式,更彰显了人类健康文明的多元性价值。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刘保延教授在《大力推进中华文明智慧催生的艾灸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报告中,阐述了艾灸学科体系的现代化重构与产业化升级路径。
中国药膳研究会产品开发专业委员会主任胡贺峰在《药膳与健康生活》的论述中,系统阐释了药膳的历史渊源、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玉玲教授以《中原古代文明与中医文化》为题,深入剖析了中医的起源与演变。她指出,中原地区作为中医文化发源地,孕育了众多医家与经典,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原文明密不可分。
此次河南省首届药膳技能大赛启动仪式、第十二届仲景论坛暨第八届艾产业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医药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无限潜力。
相关文章:
药膳飘香南阳城05-11
河南洛宁:“警”追不舍,59000元被骗资金成功追回05-10
雄安安全应急创新技术应用大赛启动 188个项目竞逐唐山赛场05-10
16市文化故事㊵|点石成金,阳谷百亩臭水洼成为爆红“书香地”“会客厅”05-09
科学降体重 健康伴我行05-09
山东胶州:千年胶河展新姿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