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寿光又称“中国蔬菜之乡”,年年举办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行业技术交流的风向标。如今,寿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标准集成中心、种业研发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这样的产业地位是如何造就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搭上了去寿光的顺风车。从上车遇到的第一个人开始,每位寿光人都可以跟你讲讲蔬菜的故事。所有的讲述之中,最戳中我的那句话是“寿光没有秘密”。
但真正走进这座城市,你会意识到:没有秘密,并不等于没有门槛。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答案背后,藏着的是数十年的摸索、跌撞与坚持。
靠天吃饭的农业,也可以靠人改命。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在这里不是等来的,而是寿光人自己一点点打拼出来的。
在寿光,“家家都是研究所,人人都是技术员”,为了一颗番茄的口感升级,他们可以试种上万个品种。
农民把农业当事业,政府也没有缺位。眼下当地政府就在忙三件事:第一,收集种质资源、打造龙头企业,夯实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底”;第二,动员农户更新大棚,持续提高生产效益和种植水平;第三,做产业更高层面的建设和输出,不光要在产量、质量上占优,更要在标准、体系、话语权上争先。
作为来自浙江的记者,寿光蔬菜产业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首先让我想到的无疑就是义乌。从最初的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到如今的“中国蔬菜硅谷”,从最初的“鸡毛换糖”到如今的国际商贸城,两座城有着相似的故事线,更暗含同样的发展内核:拼。浙江的很多地方,都在书写着“无中生有”的传奇:不盛产皮毛的海宁,成为“中国皮革之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桐乡,不产羊毛,却成为全国最大羊毛衫“集散地”;荒滩上的龙港,完全依靠自身力量,从村到镇再到市……正如一位浙商所言,“骨子里有不服输的精神,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绝不甘于在泥巴地里讨生活”。“天时地利人和”,从来不是天然适配的因素,而是持续拼搏造就的发展机遇。
在无数次深耕和探索中,一代代勤勤恳恳的寿光人,把自己送上了发展的风口。同样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老板们上起外语晨课。始终保持拼劲儿、闯劲儿,才能练就风雨来袭时我自岿然不动的韧劲儿。
当下,这样的拼劲儿更是“刚需”。把产业链每个环节掰开来找长处、补短板,向更高阶的发展空间冲锋,认准趋势、持久积蓄后劲,才能在优势之上再造新优势。城市也好、产业也罢,一代接着一代人拼,才会冲得更远、飞得更高,赢得未来。
来源:浙江日报
相关文章:
从浙江义乌到潍坊寿光,共同密码就是“拼”05-27
长三角一周观察丨长三角首趟援疆银发旅游专列从宁波启程;浙江广厦首夺CBA总冠军05-26
聚链成群,衡水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05-25
从每一次决策中成长05-25
太燃了!2025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终极决赛”今日打响!05-24
对博物馆的爱正在“升级”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