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网8月22日讯 近年来,济阳区济阳街道八里村聚焦乡村治理中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探索推行“积分制”管理形式,引导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小积分”撬动“大参与”,既盘活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又形成了“互助-受益”的良性循环,让群众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决策参与者、执行监督者、受益所有者”,生动刻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化为群众日常肌理的实践图景。
构建科学激励体系,激发群众参与活力
八里村通过建立“3+X”积分分类体系,明确积分标准,将村民日常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积分项目。积分项目聚焦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公益奉献三大核心领域,并细化为垃圾分类、庭院美化、志愿服务等具体行为指标,确保村民“看得见、摸得着、愿意干”。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采用“时间+难度”双维度计量方式,体现劳动差异;设置阶梯积分制度,对老年人、技术性强的劳动给予倾斜;配套建立扣分机制,确保公平公正。这种“劳动—积分—实物”的闭环体系,尊重群众习惯,把制度嵌入日常生活,将抽象道德倡导转化为具体行为激励,真正实现“德治”落地。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拓展全民共建路径
在参与方式上,八里村坚持“线下+线上”双轮驱动,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提升治理覆盖面与灵活性。线下方面,设立“帮厨岗”“清洁岗”等岗位,推动村民就近参与;创新“代际合作”模式,实现老少协同、优势互补;对于80岁以上及无劳动能力老人提供免费就餐,70-80岁老人通过参与村务获得积分兑换餐食,构建互助共融的社区生态。线上方面,推出“远程挣分”机制,鼓励在外务工子女或者城区青年通过村史整理、农产品推广等方式参与乡村建设,并可将积分部分转赠父母,形成“子女线上挣分、父母线下受益”的亲情反哺新模式,既维系情感,又促进资源回流乡村。春节期间,共有37位在外子女累计转出积分580分。

物质精神双重驱动,提升治理效能转化
八里村注重积分结果的多元化运用,构建“即时兑换+荣誉激励”双轨机制,实现从物质激励到精神认同的跃升。一方面,设立“文明超市”和“积分专窗”,村民可用积分在幸福食堂兑换餐食,在“文明超市”兑换菜籽油等日用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劳动变现”。村中的张有水老人一年累计积分兑换了48顿免费午餐,节省近千元开支。另一方面,将积分与评优评先挂钩,优先推荐积分高的村民参评“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并将党员积分纳入民主评议与评星定级,形成“多劳多得、荣誉至上”的正向激励,激发群众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

融合传统现代智慧,培育文明乡风新貌
八里村的治理实践不仅是一套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文化重塑。通过将传统孝道文化与现代治理手段有机融合,实现了乡村治理从“制度约束”到“情感共鸣”的跃迁。“云端孝心”模式打破了空间限制,在外子女也能参与家乡建设,让亲情成为治理的润滑剂;“荣誉激励”机制唤醒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道德自觉,赋予积分社会认同和价值认同,推动乡风文明由“虚”向“实”转变,真正实现了价值引领、柔性治理、润物无声。(本网记者)
相关文章:
价值引领、积分赋能,善治生花:济阳区济阳街道八里村的基层治理新实践08-22
永辉超市2025半年报出炉:净亏损2.41亿元业绩下滑显著08-21
连城县:一颗百香果背后的富村实践08-17
海归“新农人”沈燕燕:打造现代化农业的“世外桃源”08-11